其他兩個巨頭公司,騰訊可能是最可怕的。騰訊的收入和利潤比阿里巴巴更高(見上表)。隨著它開始在微信上放置廣告(只要還沒引起用戶的大量反感),它的市值還會再漲。其實,騰訊對阿里巴巴的主要武器是它持有的京東股份,京東是中國第二大的電商平臺,創始人劉強東是中國最具野心、最成功的連續創業者之一。
京東商城采用類似亞馬遜美國的“重資產”(asset-heavy)型商業模式。到目前為止,京東在倉庫、物流和快遞方面的龐大投資雖然還不及阿里巴巴,但去年該公司的收入達到375億美元,高于前年的280億美元。其在中國的企業對消費者市場份額在2016年升至25%,高于2014年底的18%。如果京東在基礎設施上的投資開始得到回報,阿里巴巴未來的國內增長可能面臨風險。
在分析三家公司的收入時,作者提到,雖然百度在收入上已經落后于其他兩家巨頭,但是百度還在繼續擴張,試圖保住其在人工智能、在線視頻、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技術,以及 online to offline,(O2O)服務等方面的賭注。但有人對其未來感到悲觀:“這些領域五年內幾乎都沒有什么機會。”
BAT 的出海策略:收購與人才
《經濟學人》的文章認為,BAT 在國外的策略主要可以概括為收購與人才。
具體說來,阿里巴巴全球化的最主要武器是螞蟻金服。螞蟻金服已經投資了泰國、菲律賓、新加坡和韓國當地的網上支付公司。在美國,螞蟻金服買下了 MoneyGram International。
騰訊也在海外大膽收購。它去年花了86億美元收購芬蘭的 Supercell,這項交易使騰訊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在線游戲供應商。與臺灣富士康(一家合約制造巨頭)一起,騰訊去年在印度消息類應用 Hike Messenger (和美國的 WhatsApp 類似)上投資了1.75億美元。騰訊同時也是美國的 Snapchat 的早期投資者,Snapchat 是另一個流行的消息應用程序,其母公司 Snap 于3月份上市。
這些收購的一個原因是騰訊早些時候在海外推廣 WeChat 的努力并不成功(這其中包括在歐洲舉辦的一場揮金如土的宣傳活動,還請到了梅西出場)。像 Facebook 和 WhatsApp 這樣的社交網絡已經建立起來,并被證明是不可撼動的。同時他們在復制別人的成功經驗:一旦他們采用了WeChat 上的那些創新,西方消費者還有什么理由轉向來自中國的社交網絡呢?
這些投資一直針對的是騰訊的核心業務,遠離阿里巴巴和百度已經占領的地盤。有些時候,三家最終走到了一起——如果不是最初設計好的話。比如它們都是滴滴出行(一家放眼全球的租車公司)的幕后推手,但在其他方面,BAT 三家的國內戰爭正在向國外市場蔓延。
《經濟學人》介紹說,百度的海外推進主要是獲得機器學習和AI領域的人才。這家公司已經開始在美國頂尖大學進行首次招聘,其中包括斯坦福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盡管AI領軍人物吳恩達最近離職了,但百度在硅谷仍擁有令人不可小視的AI實驗室。
百度研究院院長林元慶,現負責深度學習、大數據實驗室、硅谷人工智能實驗室,以及去年新增的增強現實實驗室。在今年4月5日媒體見面會上,關于吳恩達的離職,林元慶表示:“在整個過程中,我個人來說沒有感覺到一些非常大的變化,唯一的變化是他走了,其他都還是蠻穩定的,就是整個的團隊,整個資源的協調這些應該都是本來就是這樣的。”
不過百度與阿里巴巴和騰訊的火力不同。它試圖通過其搜索引擎征服日本等海外市場,未能如愿。它不久前還向競爭對手開放了自動駕駛技術。
《經濟學人》認為,就像特斯拉在 2014 年做的那樣,要想對無人車領域產生巨大影響,百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將未來賭在機器學習和AI上的百度
根據調研公司 EMarketer 在去年 9 月發布的一份報告,在互聯網廣告市場,阿里巴巴已超越百度成為市場第一巨頭。此前,彭博社在對百度進軍人工智能的報道中寫道,已經成立 17 年的百度曾嘗試發展多樣化的互聯網經濟,引發的結果卻喜憂參半,一言難以蔽之。截止2017年二月為止的前12個月內,百度旗下的團購網站糯米的日瀏覽量下降了59%;中國國際金融中心的分析師吳越分析,百度外賣的銷售量已經下降到了第三位。根據華興資本(香港)有限公司的分析師Ella Ji估計,百度合作的流媒體視頻服務網站愛奇藝雖然極受歡迎,但今年仍需斥資120億人民幣才能保持其內容豐富。
彭博社在報道中說,這些岌岌可危的數據都指向百度進軍AI的舉措刻不容緩。
騰訊最近還向美國的特斯拉投資了18億美元。這對百度來說尤其是一個挑戰,因為百度正是將未來賭在了機器學習和AI上。
百度是在人工智能上發力最早的公司。2013 年初成立了深度學習研究院,2014 年改名為百度深度學習實驗室(IDL),由吳恩達任負責人,在北京、深圳、上海和硅谷都建立了分部,目前已有 1300 人,預計還要擴招。今年 2 月,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復由百度牽頭籌建國家 AI 實驗室,這也被視為李彥宏兩會提案“中國大腦”的最終落地。李彥宏在揭幕儀式上表示,在過去的兩年半中,百度在各項研發中投入了 200 億人民幣,其中大部分都在 AI 領域。以語音識別框架 DeepSpeech、開源深度學習平臺 PaddlePaddle 和百度智能車項目為代表,百度在 AI 領域的積累有目共睹。但是,近來一系列的高層人事變動讓這家巨頭像在AI風暴中的小舟,動蕩不安。
2015 年 6 月,百度研究院副院長、百度深度學習實驗室主任余凱離職,同期離職的還有 IDL 杰出科學家吳韌。2015 年 12 月,百度無人駕駛汽車團隊負責人倪凱離職。2016 年 12 月,百度無人車架構師 James Peng、樓天成離職。2017 年 3 月,百度高級副總裁、前自動駕駛事業部總經理王勁離職。當然,最轟動的還是 2017 年 4 月,百度 AI 核心人物、百度首席科學家吳恩達正式離職。
吳恩達在離職信中表示,百度是目前為數不多的在 AI 各個重要領域都擁有世界級專家專業水準的公司,包括語音、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機器學習、知識圖譜等多個方面。現在,這些基礎由今年 1 月加盟百度的前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陸奇接過。根據新智元此前的報道,陸奇加入百度后,擔任百度集團總裁兼首席運營官、百度董事及董事會副主席,主要負責百度的產品、技術、銷售及市場運營,兼任百度智能駕駛事業群組總經理。
陸奇上任后,很快就進行了大刀闊斧的重組和改革:2 月,將原度秘團隊升級為度秘事業部,加速百度人工智能戰略布局及人工智能產品化和市場化進程;同一天,百度還宣布全資收購渡鴉科技(Raven Tech),90后公司創始人呂騁攜團隊加盟百度,并擔任智能家居硬件總經理,同時向陸奇直接匯報。3月,成立智能駕駛事業群組(IDG),將原來的自動駕駛事業部(L4)、智能汽車事業部(L3)和車聯網業務(Car Life etc。)整合到一起,由陸奇任總經理。4月13日,百度收購了硅谷AI計算機視覺初創公司 xPerception。在剛剛過去的 4 月 19 日,陸奇在上海車展宣布了“Apollo”計劃,將百度自動駕駛技術完全開放給業界,包括車輛平臺、硬件平臺、軟件平臺和云端數據服務。百度將開放環境感知、路徑規劃、車輛控制、車載操作系統等功能的代碼或能力,并且提供完整的開發測試工具。對于阿波羅計劃,陸奇表示有“3個目標:一、核心平臺: 我們希望建立一個統一的技術平臺;二、共享服務:共享服務和高新技術;三、解決方案:搭建起整體的解決方案”。
在AI上暗自發力的阿里巴巴與騰訊
2017年4月,騰訊人工智能實驗室(AI Lab)宣布,人工智能領域的頂尖科學家張潼將出任騰訊人工智能實驗室第一負責人。張潼此前曾任 IBM研究院研究員、雅虎研究院主任研究員,百度研究院副院長和大數據實驗室負責人。
不久之后,騰訊AI Lab 官網再次放出消息,在微軟公司工作了19年并任職微軟研究院首席研究員的俞棟加盟騰訊,任人工智能實驗室杰出科學家和副總經理。俞棟是語音識別和深度學習方向的資深專家。
同時,曾任IBM沃森研究中心研究科學家的劉威也出任AILab 計算機視覺中心總監,負責圖像視頻數據相關的AI研究。
3月27日新智元2017開源·生態AI技術峰會上,張潼首次公開亮相演講,他首次介紹了AI Lab的方向:AI Lab非常看重底層和基礎性技術研究,比如算法能力就是靠機器學習。在機器學習之上,再看機器如何去看,即計算機視覺;機器如何去聽,即語音識別;機器如何理解,就是自然語言處理,包括文本和交互。做完這些基礎研究后,再往上到應用到業務層面,才能直接對公司產生價值。
張潼博士將作為騰訊AILab 第一負責人,帶領50余位AI科學家及200多位AI應用工程師的團隊,專注于人工智能的基礎研究,主要包括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機器學習這四個垂直領域。同時,基于騰訊自身的業務需求,騰訊AI Lab還會在內容、社交、游戲和平臺工具型AI四個方向進行研發與應用合作。
4月2日,深圳IT領袖峰會,騰訊首席執行官馬化騰對外稱,騰訊通過一年的時間招了很多AI 人才,已經在西雅圖設立了一個實驗室。
另一方面,阿里巴巴也在不斷調整AI 戰略。3月9日,在阿里巴巴首屆技術大會上,CEO 馬云宣布啟動一項代號“NASA”的計劃,面向未來20年組建強大的獨立研發部門,涉及面向機器學習、芯片、IoT、操作系統、生物識別等核心技術。馬云說:“最近人工智能很火,那么更應該把機器智能做好。”
馬云的“NASA”計劃被認為是阿里人工智能的戰略布局的一個重要信號。據業界傳聞,阿里的數據科學技術研究院(IDST)將會迎來重組為新的人工智能研究院。顯然,在人工智能的這場競爭中,阿里巴巴也是有備而來。
2017年的首場云棲大會,阿里云總裁胡曉明發表《通往智能之路》的演講。在接受新智元的專訪時,胡曉明說:“除了云計算大數據,更看重人工智能、機器智能對產業的深度影響,互聯網讓所有的數據在線,而數據在線,我們能讓數據成為資源,參與決策。”